top of page

現代美術雙月刊160期  [藝評人Q&A]。問題一[呈現效果突出而大為加分的作品]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陳怡君

1.此次臺北獎評選著重最終展場呈現的結果與完成度。 依你個人來看,在首獎及優選作品中,是否有因為呈現效果突出而大為加分的作品?若有,理由為何? 

吳芊頤的〈5100微型百貨〉完整呈現其創作理念,該作品應有進入優選的潛力,它探索著網路購物的消費習慣與影像的關係,作品命題與當代生活緊緊相扣。
 

消費者怎麼在商品海中舀出一瓢目標物,除了透過關鍵字,圖片瀏覽模式也是個搜尋利器,我們翻捲著一面由影像組成的商品陳列架,以光電的速度判辨形色的組合,解讀這密碼的效率極高。它可說是網路交易的一個關鍵入口,這樣的密碼像電報一樣地打在展間正牆上。

人可辨識的影像容忍度在哪?她不是用數位運算的解析度來回答這問題,而是用純手工方式當場做起實驗,這實驗基地裸露在展間入口處,一張工作桌散置著便宜簡陋的材料,她用美工刀與膠帶複製起網路消費的圖標系統,勞作式的剪剪貼貼。一旁的筆電卻透過詭異的材料-光纖,將這些商品行銷出去。

進入展間內,所有的白牆全被各式各樣的商品影像佔據,你訝異自己可喚出明星花露水、計算機、綠油精、味素……,竟是三個顆粒去確認味素的存在,我們與味素的關係說穿了只有黃、白、紅,其他都是多餘的人工添加物。我不舒服地聽見她撇著嘴角說:「喚個名嘛,根本不需那麼多筆畫就會回頭。」刺耳的當下,確實也是“刪減筆畫的機制”悄悄運作在眼球,我們才有可能從品項的汪洋中,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游出來。
吳芊頤提出證據加強語氣,網路完成的交易文件就展示在那。截至目前為止,她已經在展場架設出最縝密的網絡,來販售〈5100微型百貨〉的作品訊息。但美中不足的也是在「商品交易」這環節,當買家從那張簡陋的王子麵圖示下標後,送達家裡的如果是她親手製作的圖示,那麼這筆訂單交易的就是一件畫作。但如果付出高價金額後,收到卻是一包內容物與市面完全無異的王子麵,那麼這將變成一個觀念的買賣。我個人認為,一包真實王子麵的力度將強過一幅畫,因為區別吳芊頤是位賣家還是藝術家的機制就在這裡。

「圖示」也唯有如此,才真正成為這循環中的“觸媒”;作品唯有如此,才能去檢驗這溝通者是否通電了。〈5100微型百貨〉沒有確實達陣是因為她把「生活用品」與「藝術家作品」混在相同的兜售空間,其實這兩類所陳述的精神牽涉到兩種不同的概念,網絡因正負電極在此誤觸,電路的迴圈在最後關卡沒有成功串連,令人有些惋惜,儘管它暗藏在展場的夾層之中。 

※此評選方式是於去年2010年臺北獎開始。以展場最終呈現結果作為評判基準,一方面意在考核年輕創作者使用空間和將作品實體化的能力,但另一方面,也會衍生美術館的專業佈展技術在此應不應保持中立,以及展場條件是否會限制作品的呈現效果等問題。這個問題今年也被評審團很慎重的看待。  

bottom of page